1月2日,
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
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
代表性项目名录,
三亚共有6项入选。
▲海南省人民政府网截图
其中,新增项目1个,
扩展项目5个。
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
(新增项目):
传统技艺类:传统副食制作技艺(崖城扁豆酱制作技艺)
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
(扩展项目):
传统音乐类:黎族民歌
传统舞蹈类:黎族钱铃双刀舞(三亚钱铃双刀棍棒舞)
传统戏剧类:琼剧
传统体育、游艺与杂技类:黎族传统体育和游艺(黎族传统体育竞技)
传统技艺类:海南粉烹制技艺(崖州酸粉制作技艺)
光看名字和类别
还不够有感觉对吧?
木有关系~
日报妹马上奉上图文、视频简介
带你更加详细了解
咱们本次入选的6个非遗项目
崖城扁豆酱制作技艺
崖城扁豆酱制作技艺分布在三亚市崖州区。扁豆酱是最具特色的传统风味食品。它产生于清代以前,至今已有400年以上的传承历史。崖城扁豆酱制作的原料是扁豆、蒜、生姜和食盐。
三亚黎族民歌
三亚黎族民歌流传于海南省三亚市境内,是黎族最具代表性的歌谣,其历史渊源流长,起源年代久远,黎族创世史诗《祖先歌》源于三亚,它是三亚黎族民歌的源头出处。
黎族钱铃双刀棍棒舞
黎族钱铃双刀棍棒舞分布在三亚市天涯区槟榔村委会,是海南黎族古老的祭祀性舞蹈,发源于古代三亚黎族哈方言区,起源于黎族的社会生活和原始宗教信仰,依托于黎族的丧葬、禳灾、祈福活动及其祭祀仪式。
琼剧
琼剧,海南省唯一的地方大戏,用海南话演唱。清代称“土戏”、也称“海南戏”,海外侨胞称“琼州戏”“琼音”。以“琼剧”称谓见诸于文字的时间为1936年,后渐普遍使用至今。
黎族传统体育竞技
三亚黎族传统体育竞技流传于三亚市各黎族地区,极具代表性的有打狗归坡、射箭、钱铃双刀、串藤圈、跳竹竿、钱铃双刀、攀藤摘花、背媳妇、拉乌龟、顶棍、荡秋千、弹弓、打陀螺等60多项,其中打狗归坡、射箭、钱铃双刀、串藤圈、跳竹竿这五种体育项目在三亚黎族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,是三亚地区黎族传统体育的代表。
崖州酸粉制作技艺
崖州酸粉原称崖州猪肠馍。其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三亚市崖州区。崖州酸粉是海南最具特色的传统风味食品。它产生于清代以前,至今已有400年以上的传承历史。崖州酸粉制作的原料是大米、番薯、红糖、酸梅(豆)、白花菜、小虾等。
延伸阅读
海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
代表性项目名录
(共计21项)
一、民间文学(2项)
二、传统音乐(2项)
三、传统舞蹈(1项)
四、传统戏剧(1项)
五、传统体育、游艺与杂技(1项)
六、传统美术(1项)
七、传统技艺(5项)
八、传统医药(3项)
九、民俗(5项)
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
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
(共计18项)
一、传统音乐(4项)
二、传统舞蹈(1项)
三、传统戏剧(1项)
四、传统体育、游艺与杂技(1项)
五、传统美术(1项)
六、传统技艺(8项)
七、民俗(2项)